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秋]中国文人的中秋情愫都是扯淡!

发表于2007-09-17
我赞同笑星赵本山的话:真正的扯淡高手往往在民间。这是一个重建秩序的时代,一鸣惊人往往来自草根作者,这些草根作者将掌握他们早应掌握的话语权,不仅是风吹草动的胡吹乱侃,还是力挽狂澜地口水之战,都会在各个阶层占上一席之地。如易中天的《品三国》,李承鹏《你是我的敌人》。如今月上中秋,情满西楼,自古至今中国的文人墨客都会浓墨重彩地将中秋称赞一番,果然是大家之作,篇篇均属精品,字字皆是真情,可时至今日,满文的赞美之语全然变成了无用的扯淡。 

   以我的职业论,如果费尽心机,最好看到的是一篇篇言语过时、强加硬拽、味如嚼蜡的“作家美文”,内心的冰凉和痛苦,难以名状。要么是咏月抒情,要么是借物写景,要么是追忆至真亲情,要么是歌颂爱情伟大……千篇一律的写作套路已经快将中秋写尽,中国文人的中秋情愫是否也该与时俱进?如果我们看到的中秋美文是这样的:它的结构是丰满匀实的,它的细节是刺激人心的,它的故事是跌宕起伏的,它的写作是婀娜多姿的,它的意味是深远流长的,虽不像将军调兵遣将得意气风发,也不是良相凝目样的头绪千端,起码也应该是言之有物,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弦音潺潺,意境悠长。人有所短,文有高低,起码的扯淡工夫应该是必须具备。 

  在老舍的笔下,中秋的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敢狂出此言完全是由于当时的中秋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而且既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就因为天气的格外照顾,让老舍笔下的中秋居然比天堂更胜一筹。可实至今日,以天气的名义来抒发对中秋的赞誉显然有些为过。天气的变化无常,季节的不规则变化也是家常便饭,虽是已是如秋多日,北京炎热的样子怎么也看不到老舍笔下的那份恬淡。但老舍就可以简简单单得以天气的名义来对中秋进行扯淡,事实证明,这段描写中秋的美文在《四世同堂》中也是一抹亮色,居然扯得有滋有味。与老舍拿中秋天气说事相比,著名作家邓云乡显然是对中秋的一些老习惯兴趣盎然。“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彻所供,散之家人必遍……女归宁,是日必告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中国中秋节讲的就是一个团圆的道理,自然作者引用典故的同时,还对传统风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传统风俗中,有不少礼数,多少都有一点迷信、神秘、朦胧的色彩,但又不纯粹是迷信的东西,而往往形成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一点有情趣的点缀,有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在里面。中国人过年过节图得就是这个氛围,所以怎么说,也是有情有理。 

我想,所谓的扯淡只不过把自己想说的话系统整理,至于别人是否接纳结果并不重要。所谓文无定法,人无完人,扯出新意,扯出道理才是最终目的。灯不拨不亮,理不说不清,相信经过不同中秋思想的交锋,中国文人的中秋情愫一定会想得有多远,我们就会扯多远。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