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徐石新片广受瞩目

发表于2010-04-26

在他十岁那年,他已经对电影发生兴趣,他曾与朋友租了摄录机来拍摄魔术表演,并在校内播放。他也喜爱漫画。这对他的电影风格有很大影响。自幼就对电影有极浓厚的兴趣,自13岁起即开始制作八厘米实验电影。

1966年移居香港,入读中学。他后来到了美国德州,先后在美国南卫理工会大学及德州大学奥斯分校修读电影。

1969年进入美国德萨斯州的南循道会大学,一年后停学环游美国,后来转到德州大学(奥斯汀)修读广播电视/电影课程,与朋友合拍了一部四十五分钟的有关美籍亚洲人的记录片《千钟万缝展新路》。1975年毕业后,参与一出关于唐人街的电影-《From Spikes to Spindles》(1976)。他为当地唐人街报纸作编辑,建立了社区剧院社群,并为当地的华语有线电视台工作。

1977年回到香港,徐石加入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从事导演和监制等工作。一年后,又随梁淑怡转投“佳视”。1978年拍摄了根据小说改编的9集电视剧集《金刀情侠》,一举成名,这可说是徐石导演生涯的转折点,他的才华为电影监制所注意。

1979年受到的提拔,在思远电影公司拍摄他的第一部古装剧情长片《蝶变》,此片虽未见成熟,但徐石独特的风格和娴熟的技巧,使《蝶变》从当时充斥市场的片中脱颖而出,得到电影界同仁的重视与好评,被认为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

徐石的第三部电影《第一类型危险》,基于题材敏感,曾一度被禁在香港上映,更要另剪一个较温和的版本。而他的第四部作品,叫好又叫座,摩登豪华的流线型喜剧蔚然成风,更为他赢得1981年第十八届金马奖最佳导演的殊荣。其后的不但轰动一时,更在当时引进了好莱坞特技专家,培训出一批属于本土的电影特技人,奠定日后香港动作特效的成熟发展。

1984年4月徐石与他的妻子施南生成立了电影工作室,希望能为热心于电影工作者及投资者创造一个理想环境,共同拍摄一些能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的高质素电影。首部电影《上海之夜》即将徐石的理想实现了,电影公映后叫

好叫座,在艺术及商业上都取得极高的成就,获选为1984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十大最佳电影,并获邀参展十多个海外大型影展。徐石亦曾参与等多部电影的演出。而《最后胜利》更令他获提名1988年最佳男配角。同年由他监制的《英雄本色》亦取得票房新高, 更取得国际性的好评。前者还掀起了“英雄片”小马哥的热潮,更捧红了日后红透半边天的国际级大导。

80年代末,徐石以精进的视觉技术及成熟的叙事技巧,完成了名作《倩女幽魂》,突破了1979年《蝶变》及1983年《新蜀山剑侠传》这两部武侠片的风格困境,并以续集《人间道》和达到神怪武侠片的巅峰。在错综复杂的人、鬼、妖的关系中,徐石把香港电影中武侠片的类型元素,成功地转换而融入《倩女幽魂》中,创造出电影史上最飘逸动人的小倩形象。在他精心描述的人间、鬼域、妖界纠缠溷杂、难解难分的联系中,他往往借助于赞美鬼而鞭挞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隐喻。而徐石出神入化的剪接技巧、对女性角色的依重以及对诸多类型片风格溷用的熟练掌握,均能受到各界的好评。

1987年,徐石监制的古制剧情片亦突破了港片的先河,《倩女幽魂》的成功,不但造就的玉女形象,更引来无数竞拍女鬼的跟风作。该片除获得票房佳绩外,亦夺得1988年法国Avoriaz电影节特别评判大奖、1988年葡萄牙Oporto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亦在台湾金马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屡获殊荣,分别取得五项和三项奖项。这年可称电影工作室丰收之年,此时制作的电影有吴宇森的《英雄本色II》,及金扬桦导演的警匪片,锺志文导演的科幻动作片《铁甲无敌玛利亚》及黄志强导演的警匪动作片《天罗地网》等。

1989年完成的电影亦有四部:远赴越南拍摄的《英雄本色III夕阳之歌》,票房跟前两集一样成功,除了在传统的亚洲市场票房成功外,亦罕有地在美加获得全线公映,且得到极高的推崇及票房成绩。而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亦已买下《喋血双雄》的剧本重拍版权。取景日本和香港实地拍摄的,为工作室首次结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幕前幕后演职员在一起的新尝试。《惊魂记》是一套由四名当红女星主演的惊栗片。接着,在改编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系列中,他转往较具写实基础的刀剑武侠片,以连环画式的叙事及构图、快速而具韵律的剪辑、天马行空的异想,还有许多暗藏讥讽现实的戏谑笑料,让这个类型脱壳而出,展现新时代的视觉语言,为80年代武侠片的低潮带来丰沛的活力。

徐石不断以式的电影文本,书写着沟通过去和现在寓言。在这一意义上,他获得了除一般观众之外的更高层次的文化认同。在徐石影片所构想的江湖世界,充满了欲望与冲突,企图表现出“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恩怨”的思想。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