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黑暗之心

发表于2014-07-24
标签:地铁 

片名《黑天鹅》而非《天鹅湖》,明显地将着重点放在“黑色的”潜意识一面而非“白色的”意识表面。不管是NINA还是LILY,都有黑色和白色的一面。正如片中的艺术总监THOMAS所说,NINA本身就是白天鹅。但黑天鹅却藏在她心里很深的地方。导演用大量的跟拍和特写镜头,试图贴近角色,并逐渐地展现出角色的分裂性。舞台上的天鹅与现实中的人物合二为一,为自身的复杂性所挣扎,由此所表现出的丰富和脆弱,正是戏剧和生活产生的共鸣。

导演说,《黑天鹅》和《摔角王》是姐妹篇。也许它们呈现的都是光鲜的表面之后,流着血的疼痛和自我怀疑。《黑天鹅》的悬疑之处在于,镜头跟随着NINA走进化妆间,进入地铁,回到家中,从不同地点的镜子中,看到背上,手上的伤口,直面疼痛,甚至享受自虐的存在感。这些时刻,我们和NINA无限地接近,这是NINA一个人面对自我的时刻,最主观也最不可靠。这些不可靠的幻觉,在别人侵入她的世界时一一瓦解,幻觉和真实交错,折磨她,如同黑白天鹅由一人饰演一样,互相抵触的因素却必须完美融合,残忍又生动。

THOMAS的形象在NINA的主观里,是个好色又危险的人物,他激起NINA的自我否定和欲望。而LILY,作为NINA的竞争对手,在片中替代了NINA另一面的自己,被NINA所防范又关注。两种互相矛盾的感觉,在NINA敏感的主观世界里,被放大到难分真假的地步。而NINA本人,与自身的对抗通过很多细节表现,如撕裂手指的伤口,背部的抓伤,以及最后用玻璃插入腹部,真真假假的伤害,都是对自身价值的确信所付出的代价。

NATALIE
PORTMAN为扮演NINA瘦成了皮包骨头,演员首先要放弃自我保护,才能进入角色,放弃的过程即人变成天鹅的过程。NINA的脚蹼和翅膀一点点长出,因体会角色对真实世界的扭曲以至于精神分裂,导演具象地表现出脱变的残忍,如再现NINA的幻想,自我放逐和探索,体会痛苦。渐渐地,无论摇晃的镜头贴得多近,NINA都无法让我们相信她的幻觉和梦靥了。在最后的完美演出中,NINA化成了真正的黑天鹅,倒下的那一刻脸上写满幸福,她说完美,我却看到辛酸和毁灭。也想到张国荣。

发表于2014-07-24
美德要发扬,我们要顶帖!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