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7页

主题:关于老长春的记忆,看着有点想哭

发表于2013-06-09

长春缘起

 

  长春,是近百年来在东北大地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她的历史虽然短暂却富有很强的戏剧性。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约2万年至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长春地区就有先民在此渔猎。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少数民族肃慎族曾居住于此,并和中原交往密切。秦汉至隋为扶余国领地。唐代属渤海国。辽金时期为长春历史上最繁荣的阶段,有大量的古城和相关遗迹在后世出土。元明两代,长春地区一直是蒙古族人的游牧地。清时为蒙古王公封地。清开边禁后,从关内逃荒过来的中原汉人一路唱着莲花落一路“闯关东”来到这里,从此这片开阔的平原上又多了良田、屋舍、炊烟和灯火。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1800年(清嘉庆五年),清政府在新立城设立长春厅,开启了长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纪元。关于长春地名起源的研究,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在长春厅设治前,伊通河一带便已有一个大村落,名为“长春堡”。其名在当时的一些官方文书中经常提及,民间流传也较为广泛,可证长春厅得名源于“长春堡”之沿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1825年(清道光五年),因厅址偏南而屡遭水患,长春厅衙门向北移20公里,迁至宽城子,长春的地理坐标至此确立。

    

    一百多年后,这里的平静被呜咽的火车汽笛声打破了。随之翻开的,是几十年沦亡的血泪篇章……

 

发表于2013-06-09

建城

    今天,长春市的市区是由旧城、中东铁路附属地、南满铁路附属地、商埠地先后建设的街区,经伪满时期日本人的统一规划建设,日后逐步扩展而成。

 

    1932年,伪满《大新京都市计划》定案,其中规划建设的“新京”城区为200平方公里,以除去近郊农村的100平方公里为建设区域,初期规划人口为50万。



(图:伪满时期的长春城市规划图)

   从老地图上看去,“新京”当时的道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状、环状与方格型相结合的形式,重要路口都设有广场,广场同时也作为街心花园使用。

 

    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像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那样闻名世界的大街。如今天的人民大街为当时亚洲第一大街,全长7.5公里,颇为壮观。

 

    规划道路按功能划分为干道、次干道和辅道。干道的车道用绿化带分隔,快车道和慢车道。主要道路均使用沥青路面,运货马车等专用车道用石块或硬质砖铺装,人行道则铺设混凝土方转。为方便划拨土地和建筑,次干道以下的道路网均采用方格形砖,并与次干道相连接。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规划中禁止在干道埋设管线。因此,公用基础设施如煤气、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管线全部设置在区间道中。此外,沿街都设有绿化带,体现了公园城市的风格。

 

    经过数年的建设,“新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对今日长春的城市交通仍有着积极的影响。

 

    伪国都的居住区建设在当时世界上也较为先进。居住区拥有上水、下水、电气、煤气和采暖等现代化设施。并在亚洲首先普及了抽水马桶,实现了煤气入户。

 

    “新京”的供水、排水设施建设也很完善。在伪国都建设中,针对长春缺水的自然特点。规划中除继续使用地下水外,又修建净月潭水库供水,另在南岭建净水厂向全市供水。市内排水系统的建设还实现了污水和雨水的分流。

 

    在伪国都建设中,修建了许多公园,基本完成了公园城市的规划。

 

    伪满时期长春的城市规划不仅在当时使长春由一个人口仅十几万的小城一跃成为拥有百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更对今日长春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表于2013-06-09


   伪满交通部旧址位于今长春市新民大街7号,现为吉林大学新民校区卫生系教学楼。该建筑始建于1937年,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楼为四层,两翼为三层,地下一层。在坡屋顶边缘雕有花纹,四条突出墙面的装饰柱。整个建筑用浅褐色寸条瓷砖贴面,用深红色琉璃瓦铺顶。现为长春市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于2013-06-09

关东军司令官官邸


 

关东军司令官官邸位于今长春市新发路,原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今吉林省委大楼)西侧一百余米处。主楼是一座掩映在园林中的仿德国城堡式二层建筑,建筑面积3249平方米。该楼于1933年始建,1934年落成。主楼立面采用颜色深浅不一的褐色瓷砖,色彩斑驳陆离,白色檐口上方覆黑色铜瓦,整体上给人古色古香之感。官邸内的装饰极为富丽堂皇,一楼为活动之所,设有会客厅及台球室等接待及娱乐设施;二楼为原司令官及家属的居室,用日本风格装饰。1945年光复后,这里改为国民党新一军司令长官官邸;1948年由长春市中苏友好协会使用;1953年改为中共长春市委招待所;1956年变为只接待中央领导的中共吉林省委1号招待所;1985年改为松苑宾馆。官邸旧址已被定位长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于2013-06-09

长春南大营


 

   长春南岭兵营,又称南大营。原位于长春市朝阳区磐石路以南、亚泰大街以西、人民大街以东区域内,曾是长春建营最早、占地最大、驻军数量最多的军事驻军地。

 

    长春南大营由北洋军总部营务处规划,镇第三标工程营施工,1907年4月动工,1907年11月竣工,造价26万余两白银。兵营占地约1.1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军事指挥机构、官兵营房、军械库、马厮、操练场等建筑。南大营仿照西式军事营垒建筑模式设计,兵营建筑均为砖混结构。1911年,加固兵营墙体、增补碉堡。

  

    1908年,北洋军第三镇统制曹锟率领镇司令部和镇大部分队伍进驻长春南大营。1931年9月19日,驻守长春南大营的爱国官兵同入侵日军激战数小时,毙伤日军近百人,最后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被迫撤退,南岭兵营沦陷。激战中,兵营部分营房、仓库等军事设施被毁。日军进驻南大营后,为满足驻军需要,增建部分砖瓦结构房舍。1945年9月,包括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在内的日军战俘被关押于此。1946年4月14日,苏联红军撤防长春后,南大营一度闲置。1948年10月至1955年10月,长春商业专科学校曾占用兵营西北侧区域。1955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九航空学校进驻南大营,同月长春商业专科学校迁出。1969年,国营吉林柴油机厂分厂进驻兵营东南侧。2011年,长春南大营旧址陈列馆复建完成。



 

发表于2013-06-09

伪满综合法衙


 

伪满综合法衙也称中央法衙、新京法院合同厅舍,位于今自由大路22号,新民广场东南。所谓“综合法衙”其实是伪满最高检查厅,最高法衙,它是伪满洲国最高的司法机关,是日本殖民统治者镇压中国人民的主要工具之一。楼内设有刑讯室和绞人机等十几种刑具。该建筑始建于1936年,完全按着西式的建筑方式,高尖楼顶,大转弯式侧楼,采用金黄色的瓷砖和硫璃瓦贴壁,造成极其“威严”和辉煌的式样。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四六一医院,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于2013-06-09

伪满军事部


 

   伪满军事部,位于今新民大街与解放大路交汇口,与东侧的伪满国务院相对,始建于1935年。伪满军事部最初称“军政部”,于1932年3月成立,当时军政部设立军政部总长、次长、军事顾问及参谋司、军事司,掌管关于国防和用兵的各种事项,最初军政部的办公地设在沈阳。同年7月,伪满军政部迁至长春,部址设在原吉林省被服厂院内。1934年3月1日,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后,溥仪将伪满国军的指挥权委托给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并改伪满军政部总长为军政部大臣。现为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于2013-06-09

西五马路教堂


 

 长春基督教会礼拜堂,又称西五马路教堂。位于南关区西五马路615号,是长春历史上最重要和最大的基督教教堂之一。原建筑建于1902年,为英国传教士纪里备组织修建。1934年的时候,英国牧师张士敦在教会院内修建了一座单峰钟楼的大礼拜堂,1940年又修建的小礼拜堂。1996年,在社会各界的捐助下,教会拆除了原来的大礼拜堂,在原址上新修了一个三
层的爱尔兰建筑风格的大礼拜堂。1998年6月,新大礼拜堂正式献堂,可供6000人用时使用。

西五马路教堂及小礼拜堂旧貌



西五马路教堂今貌 (摄于2012年3月)

发表于2013-06-09

 

满铁长春邮便所


 

 

满铁长春邮便所,位于今人民大街与珠江路的交汇处,1907年11月竣工。欧式设计,建筑造型和细节装饰都很华丽、美观。后经几次维修,几次换色,建筑样貌已和当年有所区别,目前为长春宽城邮电支局的所在地。



 

发表于2013-06-09

伪满协和会


 

 伪满协和会中央本部旧址,始建于1937年7月,位于今长春市人民大街中共长春市委南侧。建筑包括办公室、保卫室、接待室、住宿室、几个大、小会议室和地下舞厅。地面两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7955平方米,全部占地面积8749平方米。今为某饭店所在地。


    伪满协和会功能为维持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直接参与到伪满洲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忠顺帮凶,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7页